2024年9月20-21日,“肆城——经文互济·城水相融”滨水区城市设计学术会议在苏州科技大学成功举办,论坛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展开,参会人员包括同济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的专家学者以及“肆城”研究生联合教学参与院校:中国矿业大学、苏州科技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华侨大学的一百余名师生。共同探讨科学的滨水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提升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我院由邓元媛、李明老师带队,2023级建筑、规划研究生,共14人,参与了本次学术会议。
本次论坛主要包括主旨报告、联合设计竞赛答辩和评审、青年学者论坛以及研究生学术分论坛四个环节。知名学者、青年学者与各校学子从不同视角,多元维度进行报告,形成了浓厚的学术交流氛围。学者们从区域规划、全球经验和历史文化保护等角度,分享对滨水区发展的深刻见解,演讲涵盖了多个关键议题,为城市设计领域的专家学者、青年学者以及未来设计师提供了一个思想交流与实践探索的重要平台。会议由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主办、江苏省土木学会城市设计专委会协办。
图1 开幕式
9.20日上午
开幕仪式
9月20上午8.30,“肆城”—滨水区城市设计学术会议正式开幕,活动由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胡莹教授主持。特邀嘉宾同济大学蔡永洁教授;中国矿业大学林祖锐教授;沈阳建筑大学黄勇教授;华侨大学卢山副教授;苏州科技大学张芳教授从不同维度重新审视与研究城市与水的关系,展示了塑造城水关系、滨水空间设计理论以及滨水空间更新与生态技术领域的研究前沿成果。报告题目为:
01 蔡永洁(同济大学):《重新亲水:临港新城的改造探想》
02 黄勇(沈阳建筑大学):《区域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03 林祖锐(中国矿业大学):《太行山区传统村落水环境设施特色及其再生》
04 卢山(华侨大学):《芝加哥滨水空间掠影》
05 张芳(苏州科技大学):《水城共构背景下的街区活力》
图2学术论坛主旨报告嘉宾
9月20日下午
“肆城”联合设计竞赛评图
9月20日下午开展联合设计评图环节,共38组作品,分为四个分会场参加联合设计成果分享。专家组成的评委会参与分论坛的点评与台下评分,并在答辩后组织竞赛评议会,由苏州科技大学建筑系主任徐永利教授主持,从设计概念、设计策略、设计表达等维度对参赛方案进行了综合评审。评图环节评选出一等奖作品2项,二等奖作品5项,三等奖作品8项。
图3 优秀设计评图环节
9月21日上午
青年学者论坛
9月21日上午8:30,“肆城”—滨水区城市设计学术论坛中的青年学者论坛在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报告厅举行,并与线上同时开展。会议由华侨大学薛佳薇副院长主持。中国矿业大学邓元媛、华侨大学乌云巴根、苏州科技大学王依明、沈阳建筑大学莫娜、苏州科技大学高小宇 五位青年学者分别进行报告。
01 邓元媛《微更新•轻介入》
02 乌云巴根 《蓝色空间的视觉呈现对心理认知与健康的影响》
03 王依明 《构建老年宜居环境:理论脉络与3个实证研究》
04 莫娜 《辽西走廊与大凌河流域建筑文化景观研究》
05 高小宇 《城市更新的系统性策略》
图4 青年学者论坛报告嘉宾
9月21日下午
研究生学术论坛
9月21日下午研究生论坛围绕“经文互济·城水相融”的主题,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理论与方法、更新改造、生态技术等方面。共设立四个分会场举行、来自各个学校的37位论文作者进行了研究成果分享,分论坛一由:邓元媛、李燕、裴立东作为点评嘉宾;分论坛二由:赵钧、乌云巴根、王依明作为点评嘉宾;分论坛三由:黄璐红、莫娜、杨绍亮作为点评嘉宾;分论坛四由:张芳、杨煜、高小宇作为点评嘉宾进行分论坛点评。点评嘉宾对论文的选题、结构、方法等都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为同学们的论文修改提供了明确的方向。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70余篇,经过层层筛选,评选出24篇优秀论文。其中一等奖3篇,二等奖6篇,三等奖15篇。
闭幕式
各分论坛报告结束后,“肆城”联合教学师生齐聚一堂,举行了闭幕仪式。首先由苏州科技大学教授,原副校长杨树新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由各校教师公布本次活动的获奖名单。我院研究生在本次论坛中获得优秀设计一等奖1项,学术创新奖2项。最后苏州科技大学胡莹副院长与华侨大学副教授黄鹭红进行了“肆城”联合教学活动举办单位的交接仪式,2024学年第六届“肆城”研究生联合教学将由华侨大学举办。
作品题目 |
作者 |
获奖类别 |
“锻”水流光——连接理论视角滨水工业遗珍的新生 |
戚洋铭、黎海宁、陈怡沁、高亮 |
城市设计竞赛 一等奖
|
基于历史舆图分析法的城水空间重塑研究——以大运河苏州段胥江小岛为例 |
董俊成,吴依静 |
学术创新竞赛二等奖
|
游客时空行为特征视角下的滨水空间吸引力要素研究——以苏州金鸡湖为例 |
院庆荣,张迎奥 |
学术创新竞赛三等奖 |
“肆城”联合教学自2020年启动,历经五年,持续成长为一个更加多元开放的学术交流平台,下一届“肆城”将携带着既往的经验与智慧,于“侨城”续写华章。我院研究生教学也将在该平台获得长足的提升与进步。
新闻来源:苏州科技大学
转载联系: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图文编辑:邓元媛 董俊成
审核发布:孙良、许梓楠